“我甚至现在就能清楚地看见,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长久地离开它,我会怎样想念它,我会怎样想念它并且梦见它,我会怎样因为不敢想念它而梦也梦不到它。”
————题记
入检四载,这是一段或短或长的时光,短到跟前辈们比起来,这个年份只是一个零头,短到回首之际,只能匆匆记下这零星片段的事情;但对于自己而言,检察院有我的青春,见证了我的成长,今后无论走到哪里,这一段经历都会是我生命的底色。
仍记得四年前到检察院报道上班的第一天。九月,西南小城的初秋已有丝丝凉意,那天我起得很早,精心梳洗,换上了崭新的衣裳。初到检察院,我新奇的打量着周遭的一切,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什么都是新鲜。检察院分为主楼和副楼,政工科长把我带到副楼,告诉我今后就要在反渎局工作了。那时院里反渎局和反贪局预防局同在副楼办公,它位于主楼的左侧,食堂的楼上,房屋的前面耸立着一棵我叫不出品名的大树,春天的时候会开花,风一吹花落满地,夏天的时候叶子严严实实的遮盖下来,形成一片绿荫,由于常年照射不到阳光,这栋楼总是显得昏暗潮湿,与主楼人多热闹不同,副楼偏安一隅安静许多。但真正走进它后才发现,副楼里并没有被先天环境的压抑和办案紧张的氛围所笼罩,反而是充满活力和欢声笑语的。在这里我度过了两年的时光。
我的第一任直系领导是严局长。报道那天他匆匆忙忙跟我寒暄过后,便说要下乡去查一个案子,腾出一间办公室,留我一个人打扫卫生,收拾桌椅。快下班的时候,严局长和其他同事带回一个女嫌疑人,准备在审讯室进行讯问,并吩咐我和另一个刚来的女生:今晚不能走!后来才知道因为嫌疑人是女性,必须有两个女同志陪同,方便开展工作。就这样,我和另一个女同事在来到检察院上班的第一天就熬了一个通宵,饿了吃泡面,困了靠沙发。而严局长和我的其他同事,在讯问室里与犯罪嫌疑人斗智斗勇,当晚就让犯罪嫌疑人交代了所有的违法犯罪事实。走出讯问室已是第二天的清晨,薄薄的雾气被秋风吹散了,墨兰色的天空里透出太阳的微光,温柔的唤醒了这座城市。后来的日子也有过很多这样的夜晚,但唯独这一次令我记忆最为深刻,因为它是检察院给我最初的印象——初秋入夜寒意袭来,大家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坚守着,让我第一次真正的感受到要办好一个案子,不同的部门间要团结协作、相互配合,只有事先掌握证据才能掌握主动权,守纪律、高效率才能出成绩。严局长的业务能力在院里数一数二,人也和蔼可亲,那时初出茅庐的我,连一份笔录都做不了,他便从最简单的开始教我:调查取证的程序、笔录的格式、如何提取对方说话的重点等等,可以说他是我在检察院的第一个老师。严局长调任公诉科长后,我与杨局长,邓哥便成了三人团。那时办的几个案子都比较复杂,差不多一年的时间我们都在外调查取证,院里那辆老旧的吉普车带着我们走遍了所在城市的乡镇甚至是以前都没有听说过的偏僻村庄,我们遇到过差点过不去的崎岖山路,遇到过胡搅蛮缠的当事人,也在沿途遇到过美丽的日落,在办完案的深夜结伴回家。后来,因工作需要我离开了反渎局,到了主楼的民行科工作。不久,由于监察体制改革,检察院反贪局、反渎局、预防局三部门的人员全部转隶到监察委。人离开后,副楼也就空了,有时我从主楼望出去,看到我曾经的办公室,明明触手可及,却再也回不去。
民行部门与反渎工作性质、内容都大相径庭,更多的是办理民事纠纷类案件,与老百姓的接触更加的深入。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在一个雪花飘飞的寒冬,我和郑叔到乡镇参与处理一起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案件,早上八点半我们进到镇政府后,就看见十几个农民工站在办公室外等候,他们穿着单薄的衣服,在寒冷的空气里瑟瑟发抖。本以为是一场很好解决的矛盾纠纷,却因为建筑工地老板迟迟不露面也没有把工资汇款过来而落了空,农民工们内心不解,冲我们大发脾气,期间劳动监察大队的同志一直在打电话催促建筑工老板,我们也没有懈怠,耐心的宽慰农名工的情绪,但除了等待,我们也别无他法。那天直到离开时农民工们都没有拿到辛苦一年挣的血汗钱,那时距离过年不到一个星期,我直到现在都无法忘记他们布满血丝的眼睛以及绝望的神情。法律法规的不甚健全让一些人有了空子可钻,作为执法者,我们也有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的时候,而如何通过健全法制让社会更多一些公平与正义,作为执法机关,作为检察院,我们如何通过行使职权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加美好的生活,是摆在国家和社会面前的重要课题,也是作为一个检察人一生需要探索的问题。
在民行科工作一年后,随着省委省政府颁布的脱贫攻坚春风行动令要求,我和我的另外十几个同事作为市里扶贫攻坚包保集团的一员下驻到不同的村委工作,与当地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这十几个同事里,有年龄比我还要小几岁的,有还有两年就要退休的老同志,脱贫攻坚任务繁重,村委工作事无巨细,一开我是有抵触情绪的,认为这项工作为什么作为司法机关的检察院也要参加呢?可当我真正的踏进了农村,在深入田间地头的时候,在整理贫困户档案,看到他们微薄收入的时候,在看到在驻村队员的努力下,老百姓自发为创建美好家园亲力亲为的时候,“为人民服务”这几个字从我心底油然而生,也真正的感受到,如何发挥好一颗“螺丝钉”的作用也许需要我们慢慢用心领悟和实践。经过热播剧《人民的名义》渲染,检察院惩治贪腐的形象深入人心,而作为检察院普普通通的一员,深知在光环外,我们更多的工作是与无休无止的案件打交道,甚至有些人在做着看似与检察事业毫无关联的工作,青丝熬成白发,热血献给芳华,一代又一代的检察人用实践证明着担当。
由于与丈夫常年异地分居,今年我向院领导提出了工作调动申请,因为编制等原因,没能继续留在检察体制内,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要和检察院说再见了。回望来时路,记忆已成歌。我在检察院里成长的这四年,有过欢笑,有过眼泪,但最重要的是学会从紧张忙碌的工作中看到生活的乐趣,面对困难,学会自我调侃,学会从容面对。我还是和四年前一样,喜欢独处胜过融入人群,不同的是,四年后的我在面对人群时,敢于表达自我,目光坚定。这四年,如果我有些许进步,一定是从身边优秀的检察人那里学到的,他们教给我的不止是业务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我成为一个与他们一样正直善良、有担当的检察人。如今就要从检察院这所学校“毕业”,内心十分不舍,却有百般无奈,所谓成长,也许就是珍惜已拥有,看淡得与失。临走之际,谨以此文献给我福泉市人民检察院的领导和同事们,献给我们共同的岁月,愿我们不忘初心,时刻努力,在这里,或那里。
作者姓名:袁颖